• 9001诚信金沙



  • 9001诚信金沙集团
    2021-12-24 16:52

    教育的最高境界,是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

    分享到 :

    文章略长,但读懂的人 ,无论是成人,还是孩子,必将收益终身 !

    我有个外甥女,家里条件很不错,父母跟她的关系也很好,孩子懂事,听话,但就有一个问题,孩子始终对学习提不起劲,一提学习就烦躁。

     

    为此,家里人什么招儿都用了 ,比如,如果考的好的话 ,就奖励多少钱,再比如,如果还是这样 ,就把她送回老家 。

     

    可是,我这外甥女就是纹丝不动,用一句话形容就是,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,俨然一个现实版刘胡兰。

     

    不过,通过一些外部的干预 ,我外甥女最终还是彻底转变了 ,竟然一路读到博士,具体的做法,我们会在后面的案例中说明 。

    大概了解了下,类似我外甥女的孩子,真不在少数,如果他们对学习没兴趣 ,那么,无论你是来硬的 ,还是给软的,他们就是不愿意行动 ,最多 ,就是在“压力”驱使下,蠕动一丁点儿,想要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学习 ,简直比登天还难!

    那问题就来了,难道他们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吗?难道他们就喜欢被人唠叨,被人批评指责吗 ?

    我觉得不是,我认为他们都知道 ,都懂,他们只是没有学习的内在驱动力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:“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”,这句话被全世界的教育专家引用,它说的是,“填鸭式教育”不是最好的教育,它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,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。

    只有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,培养他主动学习,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,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。

    我认为,想要点燃这把火,需要一种力量,而这种力量,就是我们说的内在驱动力。

    我初中的时候也不爱学习 ,事实上 ,我就是老师眼中的渣渣,初三上学期 ,班主任直接跟我说:反正你来了也不学,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同学 ,不如这样 ,你从明天开始就不用来了,回头毕业证照样发给你。

     

    当时我就怒了 ,我就这么遭人嫌弃吗,我难道就比别人差吗,于是我痛下决心,痛改前非,拼命学习,发愤读书......

     

    没想到 ,我竟然考上了普高 ,虽然刚好够分数线。

     

    回想起来 ,也许就是班主任的那番话 ,点燃了我心中的火,唤醒了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。

    为什么要唤醒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?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认为 ,首先,要搞明白什么是内在驱动力,其次,内在驱动力有什么好处 ?我们一个个来看 :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1、什么是内在驱动力 ?

    内在驱动力的定义:

     

    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,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,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。

    通俗点说,就是我有什么东西缺失了 ,没有这个东西 ,我会很难受 ,这种缺失感会推动我做点事情,比如,我现在口渴了,喝水就是我的需要,为了满足喝水这个需要,我会不自觉地采取行动。

    再比如,我现在很穷,我需要钱,为了得到钱 ,就会有一种力量推动我去做事情,而这个力量,就是内在驱动力 。

    有人说了,学习这件事算不算需要?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当然算!但学习属于高级的需要 ,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只有当底层的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归属需要、尊重需要被满足之后,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产生。

    道理很简单 ,如果一个人吃穿都成问题 ,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,那么你跟他谈学习是不是有点扯,因此,唤醒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前提是,先满足底层的需要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对孩子而言,父母需要先保证他身心健康,有自信,有价值感,有良好的人际关系,那么,在此基础上,再来思索如何唤醒内在驱动力 。

    试想,身处以下家庭环境中的孩子,是否有学习的需要:

     

    夫妻整天吵架,家庭随时面临崩溃

     

     

    亲子关系极差,孩子经常遭受批评,指责 ,甚至打骂

     

    所以,当父母问起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时,我们会先问以上两个问题,因为 ,这是父母唤醒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基础和前提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2、内在驱动力有什么好处?

   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 :叫”胡萝卜加大棒“,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你听话,那么我就奖励你,如果你不听话 ,那么我就惩罚你。

    奖励和惩罚其实也是一种驱动力 ,不过它们属于外部驱动力 ,相比较内驱力来说,外驱力有以下几个问题 :

     

    不具有延续性 ,奖励和惩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,有它的时候,孩子可能会行动,可是 ,一旦没有,孩子会立刻停止行动 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无法实现责任的转移 ,我们知道 ,学习是孩子的事情,也是孩子的责任,可是 ,奖励和惩罚很容易把这种责任转嫁到父母身上 ,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学,那么可想而知 ,他的投入度肯定不会高 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半衰期太短 ,通俗点说 ,如果父母把奖励和惩罚当成筹码,那么这个筹码很快就变无效了,你需要不断加大筹码 ,才能继续推动孩子学习,那问题就来了,你总有满足不了孩子的时候,而到那时,你又该怎么办。

     

    相比较外部驱动力,内部驱动力的好处就显而易见了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参与度更高,孩子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,是自己的责任 ,因此,他会自觉自愿的投入,他不在意任何的奖励和惩罚,他就是打心眼里想去做 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行动更持久 ,由于孩子把学习当成满足自身需要的事情,因此,他会持续不断地行动 ,因为学习这件事的特点是 ,越学越无知,越学越投入 ,孩子会不断探索新知 ,不断挑战难点 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成就感更足,由于不需要奖励和惩罚的筹码,所以,一旦孩子有所突破,他的内心感觉会非常棒,他会更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 。

     

    樊登的父亲,是大学的数学教授 ,按樊登的说法,他父亲最喜欢干的事,就是做数学题,人们问他,为什么你从来都不去放松 ,他父亲说,做数学题就是放松啊 。

    你看,当一个人把学习当成放松的方式时,他根本不觉得学习很苦,他认为学习就是放松 ,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乐趣,这就是典型的内部驱动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小结一下:相比较外部驱动而言 ,有内在驱动力的孩子 ,他们参与度更高,行动更持久,成就感更足,而想要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,父母需要先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,要让孩子更有自信,更有价值感,更受家庭和外界的欢迎。

    接下来是本文讨论的重点——如何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?

    再重复一遍,唤醒孩子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前提是,先满足底层的需要 ,这一点非常重要!对父母而言,你首先是父母,然后才是家长。

    因此 ,给孩子无条件的爱,支持他,理解他,关心他,爱护他 ,鼓励他 ,这些本就是父母的本能 ,也是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,当满足了这些后,我认为 ,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,主要靠以下三点: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给予孩子充分的学习自主权

    什么叫自主权,就是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,自己打心眼里想做,对孩子而言,学习不是为了讨好父母,也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,就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学 。

    我记得初三那一年,当我决定认真学习时,我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催促,一到了学习的时间,我就自觉自动地走进了书房,而一到了我认为可以休息的时候,我也会主动放下手中的笔,按照自己的方式休息 。

     

    有的时候 ,父母还是忍不住说我两句,但我就回一句话 :学习是我自己的事,我心中有数 ,不需要你们不时地提醒。慢慢地 ,父母也就不过问我了 。

    实际上 ,当孩子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学 ,学什么的时候 ,他的自主权其实也就释放出来了,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,他们对“自己做主”这件事毫无抵抗力,只要能自己说了算,他们内心会倍爽 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我有一个同学,他想培养儿子一个兴趣爱好,起初,他的想法是,男孩子嘛,应该学打篮球,可是儿子似乎对篮球没啥兴趣,他真正喜欢的是羽毛球。

     

    经过协商 ,他跟儿子达成共识:篮球和羽毛球都学 ,结果 ,孩子虽然也会去培训篮球,但投入程度远不及羽毛球。

    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,是唤醒他内驱力最基本的条件,试想,如果你的老板整天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你,我想,你工作的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,你会觉得:反正我是按照你的方式做,如果做的不好,那也是你的问题 ,跟我无关!

    可是,如果老板把决策权交给你,那么你肯定会认真负责,你会觉得,这是我的责任 ,我有义务把事情做好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作为父母,我们习惯性地对孩子采取控制,我们最擅长的,就是过度干预,我们总觉得孩子不懂事,需要父母的辅助和监督 ,其实,这些做法 ,无形当中,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,我总结如下 :

     

    陪写作业,要知道作业的目的 ,是为了检验和巩固当天的知识 ,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,可我们迫于学校老师的压力,以及自身的焦虑,对孩子的写作业问题强加干涉,结果就造成了作业责任的转嫁,孩子会觉得 ,父母催 ,我就做,父母不催,我就一直拖着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代选兴趣班,孩子掌握一两个技能是有必要的,但是,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,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 ,为孩子安排课程,要知道,兴趣班之所以叫兴趣班 ,是因为它基于兴趣 ,孩子没有兴趣的事情,你非要强加给他 ,这不就是剥夺了他的自主权嘛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生活上的大包大揽,当孩子上小学后,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太多了,可我们总是觉得孩子没长大,还不够成熟,因此,把孩子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大包大揽 ,渐渐地,孩子觉得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,自己没有必要去参与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因为我们习惯于干涉 ,习惯于控制,所以,养成了孩子依赖别人的个性 ,他的自主意识会变得极差 ,他更倾向于看父母的眼光 ,他更喜欢把责任转移到父母身上。

    小结一下: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,我们首先要做的 ,就是把学习的责任转交给孩子,他可以决定学什么 ,什么时候学,要学到什么程度。

    同时 ,在生活上 ,我们要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权,经常给他创造一些机会,鼓励他独立自主的完成 ,通过外部环境孵化他的自主意识 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先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

   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 ,“如果不敦促孩子学习 ,那他很可能真的就不学了”,这话我信 ,孩子毕竟是孩子,他们本身就缺乏一定的自律性。

    可我们依然不建议敦促 ,因为前面已经说了,敦促是一种变相的惩罚 ,它不具备长期效应,时间久了 ,孩子会对敦促会产生抗体 ,这时候,父母很容易被迫加大惩罚的筹码,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成长。

   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,是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好处,试问,没有好处的事情 ,谁会愿意去做 ?我认为 ,想要让孩子获得学习的成就感,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:

     

    胜任力,拿手机游戏来说 ,如果一款游戏难度很大,你相信吗,只要孩子尝试几次失败,他很快就放弃了,因为他无法胜任 ,他总是被虐,这种感觉是很痛苦的。对应到学习,其实也一样,如果当前的课程太难,孩子hold不住,那么他同样也会放弃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及时反馈 ,还拿手机游戏举例,游戏生产商最重要的工作 ,就是在游戏中设置各种反馈 ,比如,打死一只小怪有奖励,干掉一个boss还有奖励,打游戏的过程,就是不断制造反馈的过程 ,对应到学习 ,孩子感受到的正面反馈相对较少 ,更多的是挫折,是卡壳 。

     

    基于以上两点,我认为 ,父母可以这么做: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暂时降低学习难度 ,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,把目前的学习难度调低,让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 ,比如 ,如果孩子初二的知识跟不上,那么是否可以先从初一补起,先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好处,让他觉得自己是可以hold住学习的,让他获得一些学习的成就感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刻意制造反馈,看过《垫底辣妹》的人都知道,只要主人公有一丁点儿进步,补习班老师会玩命地欣赏 ,玩命地鼓励,其实这就是反馈,跟游戏一样,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,慢慢地,孩子会把这种反馈转移到学习本身,他会从做题过程中找到快感 。

     

    小结一下:没有人天生喜欢被虐,人们更喜欢干有好处的事情,想要孩子投入学习,爱上学习,那么 ,你得先让他感受到好处 ,先让他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要培养孩子内在的目标

    我们说  ,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,这个目标可以大,也可以小 ,但不能没有 ,没有目标的事情,人很容易迷茫,迷茫就容易放弃,放弃就意味着失败 。

    1952年7月4日清晨 ,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。在海岸以西 21 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,一个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。她叫费罗伦丝·查德威克。


    那天早晨,雾很大,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 ,她几乎看不到护送他的船。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过去 ,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。有几次,鲨鱼靠近她了,被人开枪吓跑了。


    15小时之后,她又累 ,又冻得发麻。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,就叫人拉她上船。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。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,叫她不要放弃。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,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不到……


   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 ,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!后来她说,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,也不是寒冷,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。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。

    对学习来说 ,道理也一样,它也需要有目标,你总得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吧,试想 ,我都不知道学习要用来干嘛,你觉得我会努力学习吗 ,当然不会 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有人说了,学习的目标不是很清晰吗,为了考试 ,为了升学,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 ,这些是目标吗?我说是!但是它们不是最好的目标,至少孩子不喜欢这些目标。

    你想,当我们跟孩子说,学习是为了考重点,那请问,考上重点能怎样,不还是学习嘛,这算什么目标。

    同理,当我们跟孩子说,学习是为了美好的未来,可美好的未来究竟是什么,孩子清楚吗,我觉得未必,现在的孩子,生活条件大多都不错 ,基本属于要啥给啥,他们觉得现在就挺好 ,既然如此 ,我何苦为了一个虚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学习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拿我的外甥女来说 ,她的家庭条件真可谓优越,父母是大老板 ,家里资产无数,你跟她说好好学习就会有好日子 ,你觉得她信吗,你这不是相当骗小孩嘛 。

    所以说 ,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,你需要帮孩子找到一个好目标 ,这个目标 ,是孩子可以看见的 ,是可以感受到的 ,是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 。我认为,可以走以下路径:

    1 、跟自我实现相关的目标

    paypal(国外版支付宝)的创始人彼得·蒂尔 ,他的目标是拯救第三世界的人民,他发现,这些国家的人民总是很贫穷 ,他们的钱动不动就贬值了,于是他想打造一款产品,只需要通过邮箱,就可以把钱兑换成美元。

     

    有了这个想法后 ,彼得·蒂尔就去耶鲁大学招聘 ,听到他的目标后 ,无数的耶鲁高材生响应,这个目标太好玩了,这跟赚不赚钱根本没关系,简直太刺激了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实际上,你去看  ,但凡一个做大事的人,他都有一个宏大的目标 ,他不是为了讨好谁 ,也不是为了赚多少钱,他就是发自内心的想干,就是一种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。

    比如,马云说,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,结果他成就了阿里巴巴 。

    再比如,周恩来说,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!你看看人家最后的成就 。

    还比如:乔布斯说,要改变世界 ,结果苹果真的做到了 。

    我们的孩子 ,他们本来是有目标的,他们中间 ,有的人想当科学家,有的人想当宇航员,有的人想做大老板 ,其实这些都很好呀,只是,我们经常忘记提醒他 ,让他迷失了方向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2 、跟帮助他人,服务社会相关的目标

    有个小女孩叫做凯瑟琳,七岁那年,她就做了一件事轰动世界 。因为她的善心 ,救了超过百万个非洲小孩的生命。

     

    当时才五岁大的她,看到美国公共电视播的非洲纪录片,片中说非洲平均每三十秒,就有一个小孩因为疟疾而死亡。

     

    这给了她很大的震撼 ,她扳着自己的手指数着,一、二、三…… 三十 ,当她数到三十时,她很惊恐的对***妈说:“一个非洲小孩死掉了 ,我们一定要做点什么!”

     

    之后,小女孩通过各种途径 ,甚至找来当年的名人富豪排行榜,“斗胆”给上面的大佬们一一写了信,其中就包括比尔盖茨......

     

    她的善举,坚持了12年,初心至今未变,她改变了现状 ,现在非洲孩子疟疾的死亡率已从每30秒延缓到每2分钟。

    如果你够细心,你会发现“助人为乐”会上瘾,当你早上开车时为一个老人家让路 ,你会发现自己一天都很开心 ,当你捐赠完血液后 ,你会发现自己的人格一下子得到净化 。

    对孩子来说也一样,如果能把学习与帮助他人,服务社会绑定起来,请放心,孩子会不顾一切的努力,他会深刻体验到学习的意义,他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,学习对他来说不再是痛苦,而是通往幸福的挑战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3、跟底层需要相关的目标

    如果你觉得上面两个目标太虚,那么这一条,一定适合你 ,因为它更具有普遍性,拿我逆袭的外甥女举例 :

    我们发现,外甥女生活的环境都不错,没有压力 ,没有烦恼 ,但就是不爱学习。

     

    于是,通过分析她的底层需求,我们发现 ,10几岁的她 ,迷恋帅气的男明星,对异性有些想法 ,这其实很正常,这是人类的底层需求,没想法才不正常 。

     

    然后,趁着假期,我们带她去东北的大学,通过刻意的安排,让她接触到一个个的东北长腿欧巴 ,这下外甥女大开眼界了,原来大学里这么多帅哥呀 。

     

    之后 ,我们又带她去厦门大学 ,看到校园里的男男女女,在全中国最浪漫的校园沙滩散步,外甥女激动的不得了 ,一直说 ,一定要考到这里 ,然后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......

    你看,人类的底层需要永远不会变,只要你能把它们联系到学习 ,那么孩子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。具体你可以这么做:

     

    两性的需要,参考我外甥女的做法,让大学恋爱成为孩子的追求(根据家风而定)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认同感的需要,卡耐基说过,人性最大的弱点,是渴求他人的认可,如果认同感结合不到学习,那么孩子一定会结合到其他地方,比如说游戏,比如说学校的帮派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安全感需要,现在的孩子,生活太过优越 ,平时很少能体会到贫困的苦,因此,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多带孩子去落后地区,让他们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场景,最好是让他亲自体验,比如,你可以让孩子参加乡村变形记(一种夏令营),没有实践 ,就没有感悟,没有感悟,就不会行动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除了以上三种,你也可以参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,想办法把他们结合到学习中来。

  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

     

    马斯洛认为,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,人的需求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 ,越与动物相似;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。同时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 ,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,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,即需求层次 。

     

    另外,各种基本需要的出现一般是按照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 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,但并不一定全部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出现。

    综上所诉,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,主要依靠三点,一 、给孩子学习充分的自主权 ;二 、先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;三、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内在目标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以上三点难吗 ?我觉得不难 ,只要你用心,花点时间就可以做到 ,但我又觉得又很难,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,我们会怕,万一失去控制可怎么办。

    在此,我分享一句话 :对孩子来说 ,要么你牢牢控制他 ,要么你让他真正的成长 ,可是这两者不能兼得!

    文章的最后,我想做一点补充,虽然我们知道,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,但孩子毕竟是孩子 ,他们毕竟还不懂事,未必能get到我们的点 ,那么,适度的奖励和惩罚,是不是也可以?

   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,内驱力是一种“推”的力量 ,而奖励和惩罚这种外驱力 ,是一种“拉”的力量,一个行进的车轮需要有多重的驱力,它才可以快速的前进。

    因此 ,切莫一棒子打死,我们只需要重点突出,适度调用外部驱动力即可。

     

    上一篇 :爱岗敬业 ,我与企业共发展  !
    下一篇 :西部大开发“升级”!这3座城市向“北上广深”


  • XML地图